京剧龙凤呈祥曲谱李世济岁月更替山河变,唯有文化留其神。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因为它有着气吞山河的恢宏气度和浩瀚无边的广博胸怀。这种气度体现在那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中,也铭刻在那些极具民族特征的元素符号里,它们是植根于这片广袤土地上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创造力源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
汤阴县“跑帷子”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广场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在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舞”,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汤阴跑帷子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率军于汤阴一带作战。他的妾氏卫女随军侍奉于帐前,爱兵惜将,深得军心,后积劳成疾而卒,齐恒公将她葬于此地。将士们为纪念卫女,以戈、钺挑起衣衫、并用铠甲作幡,招魂盟誓以振军威。
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步演变为模仿行兵布阵的娱乐活动,后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从布阵演练到舞蹈表演,跑帷子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我们深厚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跑帷子被迫中断。1983、1984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的指示精神,当地文化部门在民间艺术文物普查中对跑帷子作了重点调查,引导民间艺人做尝试性恢复。1987年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国家卷。1991年,汤阴境内正式恢复起隆化帷子队、支村帷子队两支队伍。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时代传承,注定了帷子舞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帷子”,它是一种类似幡状的特制器物。分述如下:帷杆通长7尺,上饰铁制帷子帽(俗称络子,圆桶状,用熟铁打制而成)帷子帽上端饰6只龙首,木制,龙首对角线距9寸,铁制帷子帽高1尺,外圈是圆形六柱竹架,六柱竹架上每柱挂4尺彩带,彩带均人工绣制而成。
其中,彩带又分为红、黄、蓝、黑、褐、绿各色,两根绣彩带之间悬挂一根单色不绣花饰的布条。绣带象征阳,不绣带象征阴。绣带和不绣带分别为6条,底色相同,共计12条。每个彩带上挂有14个小铜铃,彩带外上下有2道防风圈。
帏子舞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帏子舞从古代战争中演变而来,与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帏子舞是一种独特的团体型、广场型的民间传统舞蹈,近200 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换出100 多种阵势,气势磅礴。
跑帷子由七十二名青壮年(旧时均为男性)组成,每人手持用木质长杆、染以红、黑两色,杆顶上以彩带饰作幡状做成的“帷子”,列队以屈膝微蹲的姿式,兼富有节奏的小跑步前进,逐渐跑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阵式,并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演化为另一种阵式,每种阵式形成之后,有一定时间的定格。各种阵式演绎之后,众人依照三声炮响,收拢队伍,恢复队形。
跑帷子阵式复杂多变,令人赏心悦目,传统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极图”开始,诸如“一字长河”、“双龙出水”、“小唐王乱点三军”、“四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传不衰。
汤阴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独创出“大干四化”、“九州团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样,使这一古朴的传统民间花会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
同时,与其他舞蹈不同的是,这些阵法多是沿用古代战争中某场战役的名称,有利于后人认识和了解古代战争特点,并且因为阵式变化多样,或密或疏,或快或慢,隐隐昭示了古代战争的多变性。
帷子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简单的民俗、技艺,而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成果,更蕴藏着人们对生命与战争的思考,而这些,皆得益于那些非珠宝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是建国前隆化帷子队原社首、帷子头杨守业,还是支村帷子队社首、鼓头孙志富,以及汤阴县帷子舞协会会长、西隆化帷子队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侯俊,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细”。
1968年,侯俊高中毕业回乡后,听老人们描绘跑帷子这一中断了30多年的民间艺术,充满了向往和神奇,便悄悄收集跑帷子的相关资料,向老艺人学习跑帷子的技艺。1983年,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后,适逢文化部、国家民委下发通知对民间艺术展开调查,侯俊乘着这股东风,应广大村民要求,联络人员,自筹资金,着手恢复帷子舞。
1985年,侯俊组织隆化五村恢复了跑帷子活动。之后他率领帷子队参加了河南省民间艺术表演,第二届全国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参与国家民政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文献片《千年古县·汤阴》的拍摄。参与跑帷子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跑帷子恢复并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了使该项目能延续下去,侯俊积极地授徒传艺,经常珠宝举办培训班,为学员授课。传授跑帷子表演、布阵方式、锣鼓、扭鼓打法;帷子制作中的彩带布艺等技艺;现在帷子队有100名队员,能熟练进行跑帷子表演。
在这些帷子舞的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朴质的坚守,精进不息而久久为功。在当下浮躁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精细、朴质、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帷子舞是我国的珍稀古老民间舞蹈,有与其他舞蹈不同的表演方式与阵式。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与传承,能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我国的舞蹈研究提供佐证,为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在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演出伊始,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土炮声中,两名衙皂打扮的开道者手提大筛锣鸣锣开道,伴着洪亮而浑厚的锣声,跑帷子活动便拉开了序幕。此后,两名身跨骏马手挥令旗的“报马”往来奔驰,开拓场地。
接着,乐声四起,锣鼓笙笛合奏出节律铿锵的民间乐曲,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那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乐曲烘托出了跑帷子特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时,两名手持龙头的帷子头带领由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在低沉、浑厚的打击乐中依次进场,分列两旁,伴随着乐曲节奏的变换,鼓手们跳起了粗犷欢快、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淳朴又美丽的民族风俗画。
鼓乐队舞蹈结束后,分列两旁,继续击奏欢快奋进的乐曲。伴着锣鼓铿锵的节奏,一支由72 名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青年组成的庞大舞队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分两队如二龙出水般奔腾着进入场地,然后,分三组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
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铜铃就颤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阳光之下,银光闪烁,彩带翻飞,舞影婆娑,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成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原线路收起排成原队形,准备再次组成新的阵势。
帷子舞除了蕴含排兵布阵思想外还暗含天象历法,古时人们讲究天象历法24节气,在跑帷子中每队组成的人员也珠宝是24人,按照术语称之为“蓬”,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就是“蓬”,表演跑帷子时表演者站据的方位也很有讲究,和古代的阵法一样,暗合天罡地煞之术,看似平淡无奇,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此外,帷子舞也寄托着百姓对来年风调雨顺的希望。
伴随着帷子队伍进入场地的还有充满着皇家威严气势的全副銮驾以及衙皂簇拥下的扮成丑角的七品县令。严肃与活泼、庄严与诙谐相映成趣,在一片幽默欢快的喜剧氛围中,一面凤尾彩旗被扛出以示活动结束。“龙头”开道,舞后,“凤尾”告终,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不谋而合。
如今,汤阴组织了专人,对跑帷子的历史沿革,独特舞步、阵式、乐器、道具、乐谱等各类有价值的资料深入普查、收集,并将所得各种资料分类建档,写出详实的普查报告,并拟编写《跑帷子舞谱》,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人类的非物质遗产,是时光酿造的陈酿,岁月凝聚的珍珠,它见证着文明的演化,寄寓着人类的情感,是值得细心呵护并传之后世的瑰宝。而在时代的进程里,帷子舞也注定是汤阴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从跑帷子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汤阴帷子舞已经走出了辉煌的轨迹,它不仅见证着先人的智慧,更越来越成为汤阴的一张名片,它展示着汤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透过帷子舞,能够让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传承历史。
如今,汤阴帷子舞已经走出了汤阴,走出了安阳,也即将走出河南,毫无疑问,通过汤阴两支帷子队的表演,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激发出人们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但更多的是在感受到文化魅力之后,加入到传承中来。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历经沧桑而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祖辈的不断坚守与传承,这一份坚守与传承汇聚成了如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震撼于世界。
传承非遗文化,是帷子舞的历史使命,也是让我们重温历史的余温,重拾历史的遗珠。时光荏苒,如果汤阴交错的道路是一片土地的平行脉络,连结各地,互通往来,那么帷子舞就是纵深入这片土地的根茎,指向历史,寻根溯源,我坚信,汤阴帷子舞的传承人,必定会以初心致匠心,坚守传承人的光荣使命,并推动帷子舞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我是云大思兄,一个笔耕不珠宝倦,一心追梦的文学爱好者。我相信,只要心里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实现梦想。京剧龙凤呈祥唱曲谱
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