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简谱完整版前些年伴随电影《霸王别姬》的黄金热映,中国人记忆中的梅兰芳似乎又回来了。
一时间,报上关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旧闻多了起来。
对于好事者,不过是带有一点猎奇心理,去搜寻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已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说起当年,梅兰芳的名气,其实比现在的任何一个中国歌手或者演员都要大得多。不仅中国人捧梅兰芳,就连外国人也都知道梅兰芳的大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人很少,但只要来就一定会见梅郎(当时老百姓对梅艳芳的尊称)。
瑞典皇太子、法国的安南总督都要看一出梅戏,见一见梅兰芳。
美国驻菲律宾总督来华之前,特意致电美国驻华使馆,要求一定要安排一场梅剧。
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华也要看梅剧。
梅兰芳到上海、广州演出,所到之处的外国领事,大抵是要请客吃饭的,吃饭是噱头,能够现场近距离观看梅郎唱戏是真。
那个时候来华的外国人到北京旅游日程表上,游故宫、逛天坛、登长城和观梅剧是必有的项目。
事实上,最早接触过中国戏剧的外国人,大部分是不喜欢咱们的国粹的。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德国的总司令瓦德西,曾被中国商人邀请去看中国戏。
中国人为此还特意准备了外国茶点,但是瓦德西似乎并不买账,听戏听到一半,就转身离场,场面十分尴尬。
后来根据他日记里的记载:中国的京剧就是群魔乱舞和鬼哭狼嚎。
很显然中国人视为国粹的京剧,外国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同样的遭遇,西方的话剧,早在清末就已经被引进中国。
不过当时的话剧跟所有引进的西方事物一样,被特定的时代视为“文明的产物”,叫做文明戏。
至于西方的歌剧,中国人知道得少,能够一饱眼福的更是极少数。
他们听完的感觉和德国的瓦尔德西一样,对于外国的歌剧同样可以用鬼哭狼嚎来描述,并不是十分喜欢。
过去,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京剧相比,都比较注重唱腔。
这样的唱腔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相对来说,两者对于剧情的走向并不那么在意。
中国人看戏不叫看戏,叫听戏。越是老戏迷进园子,越要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欣赏。
台上的演员黄金也不大注意情节,但凡是个角儿唱着唱着就要吃茶,这个时候跟班不管三七二十一,拎着茶壶就上场去了。
好好的剧情,多了一个提茶壶的,怎么看都别扭。
不过当时台下的观众也都习惯了,演员喝完茶接着唱,底下的观众则继续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欣赏。
梅兰芳或许看到了这一点,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互相看不上。几乎所有的文化都陷入这样的境地,只能自己欣赏。
梅兰芳在京剧界属于最趋势的一位,京剧界的王瑶卿对他评价一个字“样”。但他的“样”非同一般,是经过大力度改良而来的。
梅兰芳的幸运在于,他碰上了齐如山这样一个既懂外语又懂京剧的高人。
在齐如山的帮助下,梅兰芳的唱念作打都得到了雅化的改革。
演出有了西化的布景,行头更加漂亮。唱腔也引进了西方的元素。
还让时为北大教授的刘天华为梅兰芳修改唱腔,按西方的五线谱谱出来,第一次让京剧有了曲谱。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齐如山帮他设计了若干很有舞蹈色彩,边舞边唱的新戏,比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等,戏里别致而好看的舞蹈让外国人看了既合口味,又有新奇感。
经过这样的改变,梅兰芳的京剧走出了国门。
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访问期间,大获成功,几乎场场爆满,还拿了一个美国的荣誉博士学位。
从此大家开始改梅郎为梅博士了。在那个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处于弱势的文明古国主动走出去,让西方人了解、理解自己的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是有好处。
文化的偏见,说到底,我们只能靠文化的交流才能被相互理解。
要将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势必要改掉自家的某些陋习。黄金
尽管这些陋习在自己人看起来蛮有道理,也符合文化传承。
因此,文化产业到底是自己走向现代,还是投西方人所好,到今天也是个纠缠不清的事情。
这有点无奈,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比如最近的“眯眯眼事件”,很多所谓的文化输出的“文化学者”,将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眯眯眼”,当成大部分外国人的喜好去传播。
我们的文化在发展,世界各国也在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在发展,我们国人和外国人都黄金不认为眯眯眼是美的象征,这样的“文化输出”不但外国人欣赏不来,中国人自己都接受不了。
还有最近的“小学教科书事件”,课本里充斥着各种“色情”、“畸形”等元素,这让小孩接受不了,更让家长愤愤不平。
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梅兰芳先生的经验,要想自己的文化被他人接受甚至走出国门,首先自己得认可,其次为了符合外国人的兴趣,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改良,这里的改良不是一味的迎合,要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点。
梅兰芳在京剧上,增加了色彩、布景、曲谱、以及将舞黄金蹈融入其中,这是一种进步,不但让京剧文化打破壁垒走出国门,而且让京剧更加绚丽多彩,属于两全其美。
抖音上将流行歌曲改编成京剧,并没有让人觉着不舒服,甚至有可能让人愿意去了解京剧,甚至于学习京剧。
天女散花二六板曲谱
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