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养心的禅诗,清心养心的禅诗有哪些

清心养心的禅诗,清心养心的禅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清心养心的禅诗的一些知识点,和清心养心的禅诗有哪些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求弘一法师所说的名言这是俺从《弘一大师文学集》中精挑细选的部分内容,供养给您,希望您喜欢!

弘一大师文学集

晚晴集

一元无我人,为谁贪嗔?………………………..2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2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3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5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6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7

七净业警策………………………………………..8

八禅偈……………………………………………..13

一、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1、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2、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3、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欲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4、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朱法集要经)

5、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6、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7、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8、勿谈世间文学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藕益大师)

9、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藕益大师)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佛说无量寿经)

2、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3、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灾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叶禅师)

4、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禅师)

7、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藕益大师)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1、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藕一大师)

2、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与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4、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佛眼禅师)

5、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那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欢?(仁潮禅师)

6、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7、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8、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智慧?(藕益大师)

9、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金刚三昧经)

10、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身所得,唯二法门。

(灵芝元照律师)

11、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

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

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2、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乡,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13、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竟,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也?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1、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尤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2、身语意业不造恶,不脑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3、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律部)

4、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5、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藕一大师)

7、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8、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9、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10、从今以后,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稳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

(彭二林)

11、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1、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2、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动自心。(妙叶禅师)

3、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拨哉?(藕益大师)

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动相嗔恚,原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法师)

6、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7、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叶禅师)

8、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

(妙叶禅师)

9、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彻悟大师)

10、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1、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富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2、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坚,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依迦才净土论引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文)

3、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印光大师)

4、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亦!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莲池大师)

5、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尤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6、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7、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师)

8、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担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大师)

9、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

七、净业警策

1、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律师)

2、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旙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3、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时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

(黄檗禅师)

4、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5、只“强顺人情,免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6、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7、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沈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印光大师)

8、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头颅上。(印光大师)

10、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善导大师)

11、“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12、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13、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稳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已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叶禅师)

14、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难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

(妙叶禅师)

15、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16、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17、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藕益大师)

18、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19、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20、诚信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印光大师)

21、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印光大师)

22、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大师)

23、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印光大师)

24、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印光大师)

25、入理深谈,且缓数年!(印光大师)

26、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印光大师)

27、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都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印光大师)

28、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大师)

29、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印光大师)

30、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大师)

31、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印光大师)

32、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印光大师)

33、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煊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印光大师)

34、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师)

35、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大师)

36、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大师)

37、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印光大师)

八、禅偈

1、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3、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4、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5、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弘一大师格言别集

学问类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存养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并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以和气迎人玉石,则乖湮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沈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尤,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愚宜厚。处至急之事愚宜缓。

接物类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易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玉石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隲处。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行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从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谦”卦,六爻玉石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为静。不为外物所实则为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持躬类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比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处事类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之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莲的5种以上别称

荷花

据说莲藕原产印度,是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莲藕移栽到我中、南部,究竟已有多长的历史了?尙不得而知。但是,在2至3千年以前,湘中已种植莲藕,这似乎是有根据的。战国时期有,著名爱国诗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帛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大概可以算作文字依据了。但因莲花历史

悠久,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各地各方对莲花俗名雅称不胜枚举,我们穷经古籍,皓首杂史,将莲名凡例98种辑录如下以飨网友。

荷即莲花。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夏日开花,有红、白等色。《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江东呼荷。”释文云:“荷之言何也,负荷言其叶大。”

芙蓉1、莲花的别称。《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未为夫容。”李时珍《本草纲目》:“芙蓉,敷布容艳之意。”2、指拒霜花。南朝陈·江总《南越木槿赋》:“千株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宋代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为有别于莲花亦称芙蓉,又称木芙蓉、地芙蓉、木槿花。

芙蕖荷花的别称。《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未发为菡萏。”汉王褒《九怀·尊嘉》:“抽蒲兮陈坐,援芙蕖为盖。”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晋潘岳《莲花赋》:“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刘宋傅亮《芙蓉赋》:“考庶卉之珍丽,实总美于芙蕖。”莲原指莲子结实之子和莲蓬。《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实莲,莲谓房也。”《说文》云:“夫蕖之实也。”郭云“莲谓房者,房即其壳,此户相连,莲之犹连也。”《本草纲目》:“莲者,连也,花灾相连而出也。”《古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古乐府·采莲曲》:“采莲者,窈窕舞佳人。”都是指的莲子与莲蓬。到南北朝时便开始指莲花及其全株。如梁武帝萧衍《子夜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梁元帝萧绎《折杨柳》:“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藕花即荷花。谓由藕所发之花。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宋曹勋《八音谐·赏荷花》:“望处藕花密,映烟汀沙渚。”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水芙蓉即荷花。《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因木本拒霜花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为明其区别,故又称荷花为水芙蓉。称拒霜花为木芙蓉。

草芙蓉莲花。《广群芳谱》“荷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水花即莲花。亦作水华,华古通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宋朱熹《圭父为彦集置酒白莲沼上,彦集有诗,因次其韵呈座上诸友》诗:“共怜的白乐”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

水芝莲之别称。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本草纲目》:“《本经》谓莲子为'水芝丹'。”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鉴湖女侠秋瑾《独对次清明韵》诗:“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

泽芝莲之别称。《类聚》82引晋郭璞《尔雅图赞·芙蓉赞》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古今注》亦载莲别名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刘宋颜延之《碧芙蓉颂》:“泽芝芳艳,擅奇水属。”梁江淹《莲华赋》:“若其华璞各名,根叶异辞,即号芙蕖,亦名泽芝。”灵草莲花之别称。魏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故有“灵草”之称。

玉环莲花之别称。《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君子花即莲花。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黄宅中《希濂堂留诗》:“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清湖南宝庆知府李益阳《爱莲池》诗:“劫后亭斯在,花闲犹是莲,此花号君子,其人斯在焉。”清释敬安《咏莲》:“濂溪一赏后,君子德弥芳。”清蒲松龄《锦边莲》:“花中表之为君子,羞被六郎步后尘。”六月花即莲花。莲花盛天在六月,民间将名月最盛之名花按月排列,莲花为六月花。如湘潭民歌《十二月花》:“……三月桃花朵朵红,四月石榴在园中,五月栀子配绿叶,六月荷花塘中歇……”宋辛弃疾《卜算子·荷花》:“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金赵沣《荷花》:“谁离玉滥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水宫仙子莲之别称。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净友莲花之别称,又称净客。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明都印《三余赘笔》载:宋代曾端伯择十种花为友,并各赋以雅号,称为花友。荼蘼为韵友,茉莉为雅友,瑞香为殊友,荷花为净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支,菊花为佳友,芍药为艳友,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后有人以兰花为芳友,蜡梅为奇友,蒲桃为禅友,而无茉莉、芍药、栀子。唐代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宋代陈亮《新荷叶》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宋代刘过《贺新郎》词:“水浴芙蓉净。”王十朋《点绛唇·清香莲》:“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子莲1、指以结子为主要用途之莲花。莲之用途分类,大类分为子莲、藕莲、花莲三类。子莲结子为主,适宜于湖泊浅处、农田中栽种。全国以湖南湘莲、福建建莲、浙江宣莲称为中国三大莲子。其中又以湘莲中的湘潭寸三莲最优。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湘”之誉。

2、指小莲花。清代吴仪《徐园秋花谱·子莲》中,“子莲”指用莲子所种,茎叶花朵细小的莲花,即今所称之缸莲、盆莲、碗莲。

藕莲以产藕为主要用途的莲种。藕莲中又有以脆嫩见长的水果藕和含粉量多的制粉藕,脆粉适中的菜藕。藕莲在钱国分布面积很广,各地均有自己长期栽培的传统品种。较有名的有:湖南汉寿的毛节、玉臂莲;杭州近郊出产的白花藕(又称三家村)菜藕;湖北孝感出产的泡子;武汉沙湖出产的青毛节;安徽庆市潜出县城内雪湖出产的雪湖贡藕;苏州市郊出产的苏州塘藕;广东出产的海南州藕。

花莲莲共分类之一种。花色艳丽多样,有粉红、桃红、紫红、白、淡绿、淡黄、金黄、黄绿等多种颜色。花形多姿,有单瓣、重瓣、并蒂、三蒂、四面等,有植株细小的盆莲、缸莲、碗莲。多不结子或结子少,莲子质量低,藕质亦劣,主要以花卉供观赏,故称花莲。现我国已有花莲品种160多种。传统品种有千叶、重台、并蒂、品字、四面观音、碧莲、锦边、金莲等。在培育的品种中有中国科学院武汉16片左右的“黄飞舞”等。

盆莲、缸莲可在花盆、花缸中栽种的植株较小的莲花。此品种我国晋时已培育出。东晋王羲之《柬书堂帖》载:“……敝宇今岁植得(莲花)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十十余枝矣。”这是我国最早盆栽莲花的记载。因缸栽、盆栽莲花能够搬动,适宜造景,故成为近全国荷花展览中的主要品种,现我国已有160多个品种,花径12—14厘米,花瓣有数十,数百乃至二、三千不等。其中较突出的有“西子争妍”、“波焰”、“春晖”、“飞红”、“红千叶”、“绮丽”等。碗莲花株小,可在小盆或碗中栽种的莲花。碗莲的品种在现代科技栽培下,日益增多,有锦碗、红碗莲、菊红、绛莲、小夜菊、贵妃、绯碗、娇容、艳阳浮酒、佳蕾、小天使、圆舞曲、皎洁、花神如意、玉碗、厦门碗莲、小舞妃等数十种。花径一般8—12厘米,花瓣多为复瓣,从15—17瓣(小舞妃)或110瓣(红碗莲)和125瓣(玉碗)不等。

百叶莲即重瓣莲花,古为奇异品种。晋崔豹《古今注》载:“芙蓉,一名荷华,华中最秀异者也。大者华百叶。”现在我国花瓣超过百叶者达数十种。如“绮丽”,红色,花瓣126片左右;“丹焰托珠,”红色,花瓣135片左右;“红台莲”,花红色,花瓣在200片左吉;“扬州碗莲”,花粉红色,瓣在143片左右;“白雪公主”,花白色,花瓣在145片左右。

千叶莲又名千瓣莲,指花瓣多的莲花。佛教以此作为宝莲。《楞严经》:“光中生出千叶宝莲。”唐李群玉《题金山寺石塘》诗:“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千叶莲品种我国晋时已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柬书堂帖》载:“……敝宇今岁植得(荷花)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我国夏天时所谓的千叶莲,并非莲瓣实达到片,而是指花瓣很多的重瓣莲花。如名为“红千叶”的莲花,花瓣132片左右;“粉千吉”花瓣116片左右;“白千叶”花瓣118片左右。花瓣实数超过千叶者,只今江苏昆山培育的“千瓣莲”,花红色,杯状,花瓣达2000至3000片,花径18至21厘米。

五种天华佛教对各种莲花的总称。佛教中的莲花含义是广义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佛经上对莲花的颜色,分为白、青、红、紫、黄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为尊贵。并说片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七宝莲花汉译佛经中对七种莲花的总称。印度梵文及巴利文佛典中莲花的含义是广义的,对今天的科学分类不同,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实际上“七宝莲华”中只有两种现在分类的莲花,即红莲与白莲,其余五种指睡莲。莲花与睡莲的显著区别是:莲花的花与叶高出水面,睡莲的花与叶浮在水面。

人华佛教中以花瓣多少所分的莲花品种,此指花瓣仅十余瓣的莲花。

天华佛教中指花瓣达数百片的莲花。

菩萨华佛教中指花瓣多达数千的莲花。这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即所谓佛国莲华,也就是佛的象征。

优钵罗梵语音译莲花的佛教名称,简称优钵,作乌钵罗、沤钵罗、优钵刺。意译为青莲花、黛华、红莲花,又为龙王之一。

千叶白莲即多瓣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又名“百叶华”。佛经说:此花生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稀有之花”。佛祖释迦牟尼称它为“人中好华”。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舌根中闪出千道金光,每道金交化作一朵千叶白莲花,每朵白莲花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所以千叶白莲便是佛的象征。宋苏辙《千叶白莲花》诗:“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现在我国花瓣超过百叶的白莲花,有“白千叶”、“白雪公主”、“云蕾”、“玉碗”等多种。

青莲花莲花品种之一,因色青而得名。梵文音译为'优体罗',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形似眼睛,佛教以其象征菩萨佛眼,故称佛与菩萨的眼睛为“莲眼”。梁简文帝《佛像铭》:“满月为面,青莲在眸。”即是以青莲喻佛眼。佛教又以其作僧和寺的代称,唐代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诗云:“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即是以青莲喻佛寺。唐杨巨源《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因投竹林寺,一问青莲客。”便是以青莲喻僧人。青莲花在我国唐代已经出现。唐柳宗元《礼部贺白龙并青莲花合欢莲子黄瓜等表》言:“伏见今月日内出……又出西内定礼池中青莲花。”

碧莲莲花品种之一。《长物志校注》卷37“藕花”注7:“碧莲—碧莲花,为荷花品种之一,花被呈白绿色。”《花镜》:“碧莲花千瓣丛生,香浓而藕胜。”此品种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刘宋颜延之《碧芙蓉颂》:“泽芝芳艳,擅奇水属。”现在所见碧莲品种中有“嵊县碧功”,花重瓣,白色,碗状,花瓣103片左右,内轮花瓣之尖绿色,花径16至20厘米,能结实,但结实率低。

红莲红色莲花。我国文字记载最早,品种最多,诗家吟咏也最多。《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金莲花花名,又名金芙蓉、旱地莲。始见于辽。《辽史·营卫志中》:“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清《帝京岁时纪盛》载:“六月六日,避者山庄金莲映日处,广庭数亩,金莲万本,天下无二。”《广群芳谱》载:出山西五台山,塞外尤多,花色金黄,七瓣两层,花心亦黄色,碎蕊,平正有尖,小长狭,黄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烂然,至秋花干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小而长,五尖或七尖。《五台山志》:“山有旱金莲,如真金,挺生陆地,相传是文殊圣迹。”查慎行《人海记》:“旱金莲花五台山,瓣如池莲较小,色如真金,曝干可致远,骨分饷者以点茶,一瓯置一朵,花开沸扬中,新鲜可爱,后扈从出古北口外,塞外多有之,开花在五六月间,一入秋茎株俱萎矣。”

金边即金边莲。莲花品种之一。《长物志》“藕花”注八:“金边与锦边通。锦;这莲为荷花品种之一。花被边缘呈紫红色,而其它部分呈白色。”《群芳谱》:“金边莲周围一线色微黄。”《花镜》:“锦边白色,每边上有一线红晕或黄晕。”清蒲松龄《赞锦边莲》诗云:“雅淡妆成照眼新,宿酲初解带余春。慵妆一线红生肉,画黛连山绿效颦。”

低光荷莲花品种之一。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前汉下》载:“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饰佩。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蔽日,以为戏弄。”夜舒荷一种月出叶展的荷花。晋王嘉《拾遗记》载:反汉灵帝西园,“渠中植莲大如盖,长一丈,南国所献。其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曰‘夜舒荷’。”又载晋武帝司马炎“太(泰)始十年,有浮支国献望舒草,其色红,叶如荷。近望则如卷荷,远望则如舒荷,团团似盖。亦云月出则荷舒,月没则叶卷。植于宫中,因穿池广百步,名曰‘望舒荷池’。愍(晋愍帝司马邺)之末,移入湖,胡人将种还胡中,至今绝矣,池亦填塞。”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金 黄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